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7-02-06 17:09 江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中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国历史的开端
(1)原始人群
根据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已知我国境内曾经活动过的原始人群,其遗址约有二十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人。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当猿人开始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时,人就诞生了。
元谋人 |
发现于云南,距今约有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
蓝田人 |
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80万年 |
北京人 |
距今约70万年至约20万年,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 |
山顶洞人 |
距今约18000年,开始人工取火、制造出骨针等 |
(2)氏族公社
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人类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生活方式及人自身也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这片土地上,氏族公社时代的创造是十分精彩的,人类新时代的生产力的萌芽已经出现。
2.夏商周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之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
东周分两段 |
春秋和战国 |
一统秦两汉 |
三分魏蜀吴 |
两晋前后沿 |
南北朝并立 |
隋唐五代传 |
宋元明清后 |
皇朝至此完 |
(1)夏朝:建立时间(前2070——前1600)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其子启正式建立夏朝,夏朝亡在暴君桀手里。夏朝共历四五百年,在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
夏朝的制度:①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②建立了最早的国家机器:监狱、刑法;③禅让制改为世袭制,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商朝:建立时间(前1600---前1046)
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
商朝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①甲骨文和金文;②司母戊鼎;③四羊方尊。
(3)西周(前1046——前771)
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史称武王伐纣。西周都城: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制度:①政治:分封制;②经济:井田制;③宗法:嫡长子继承制
(4)东周
周朝以平王东迁(迁都洛邑)划分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前770-前403)、战国(前403——前221)两个阶段。
①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阖闾)、秦穆公(越王勾践)
②战国七雄:燕、齐、楚、秦、韩、赵、魏。
最北:燕
最东:齐
最南:楚
最西:秦
中间:韩、赵、魏
六国灭亡次序:韩、赵、魏、楚、燕、齐
③秦国商鞅变法
编制户籍,连坐;奖励军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奖功励农、连坐废井、行郡县度量衡。”
④百家争鸣
道家 |
(1)老子:道家创始人。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辨证思想,“难易相生”、“刚柔并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庄子:以“我”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强调精神的绝对独立性。 |
儒家 |
(1)孔子 ①以仁为核心。提出:“仁者爱人,己不所欲勿施与人。” ②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思想: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②性善论 (3)荀子: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 |
法家 |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历史向前发展,当代胜过古代,提倡改革。 (2)以法为本,提倡法治。 (3)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如何达到统一。 |
墨家 |
墨子的平民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墨子,我国最早的物理学家。 |
【补充】水利
都江堰 |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 都江堰: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
郑国渠 |
战国末年韩国水工郑国 |
吴国邗沟 |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
3.秦汉时期
(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①政治
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以及分管具体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废分封,行县制,地方建立郡、县、乡各级行政组织。
沿袭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法度森严,轻罪重罚。
②经济
统一度量衡;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统一车轨
③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水利工程
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阿房宫、兴修灵渠
⑤军事
修筑长城(西—甘肃临洮,东—辽东):组织移民—抗击匈奴。
⑥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
(2)汉朝(前202-220年,中间:王莽新朝(8-23年))
发展历程: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鼎盛时代→光武中兴:刘秀→黄巾起义:张角
①文帝、景帝:“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通的直接原因:张骞出使西域。
路线:长安出发、玉门关、阳关。最南:大秦最北:里海沿岸
输出: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养蚕缫丝,铁器、丝绸。
输入:葡萄、石榴、胡豆、胡瓜、胡桃,良马,佛教
4.魏晋南北朝(220-581)
这一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欧洲的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危机。中亚的安息,被萨珊王朝的波斯所取代。南亚的贵霜帝国,正在解体为若干小国。而我国的东汉帝国,也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1)魏晋
①三国鼎立
魏:北方曹操(220-65)蜀:西南刘备(221-263)吴:东南孙权(222-280)
②赤壁之战
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③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设置中正、品第人物(家世、行状、定品)、选拔依据。
④西晋的短暂统一(280-316)
⑤东晋的建立建立者:司马睿
⑥淝水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⑦五胡内迁:鲜卑、匈奴、羯、氐、羌。
(2)南北朝
5.隋唐五代(隋唐:581-907,五代:907-960)
(1)隋的发展历程
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朝灭亡
①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②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唐的发展历程
唐高祖:“开元通宝”→唐太宗:贞观之治→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黄巢起义
①贞观之治
②科举制(607年(大业三年)——1905(光绪三十一年),存在近1300年)
隋文帝建立分科考试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增加了武举和殿试。
③鉴真东渡日本(六次)
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④安史之乱
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平定人物:郭子仪、李光弼。
(3)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从公元907年唐哀帝逊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历史特点: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
国家 |
建立时间 |
建立者 |
民族 |
都城 |
辽 |
916年 |
耶律阿保机 |
契丹 |
上京 |
北宋 |
960年 |
赵匡胤 |
汉 |
汴京 |
西夏 |
1038年 |
元昊 |
党项 |
兴庆 |
金 |
1115年 |
完颜阿骨打 |
女真 |
会宁,中都,汴梁 |
南宋 |
1127年 |
赵构 |
汉 |
临安 |
6.宋辽金元
(1)宋朝时期(960-1368)
建立:赵匡胤
①陈桥兵变: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宰相遣赵匡胤统率诸军抵御契丹,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宋宰相,半部论语治天下)等密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政治上:“杯酒释兵权”。
②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
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③靖康之耻
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 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④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将领英勇抵抗。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在郾城打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这就是岳飞抗金的故事。
(2)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元于127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9年南宋最终灭亡,完成统一。
①中央集权加强:行省制度
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台史,地方设行御台史和提刑按察使。
②对外交流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元末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元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7.明清时期(1368-1912)
(1)明朝
①三司分权,都指挥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②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③靖难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燕王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夺取皇位。
④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意义:
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人民对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足: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经济效益。随着国力的日益衰退,远洋航行最终被废止。
⑤戚继光抗倭
⑥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⑦李自成起义
(2)清初
①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②文字狱:明史案,胡中藻狱。
③《尼布楚条约》
外交方面,在东北:组织雅克萨之战,打退沙俄的入侵;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
(二)中国近代史
1.旧民主主义时期
(1)第一次鸦片战争
背景: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
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结果: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协定关税。
附件:1843年,构成:《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②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③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56,英法联军攻至天津,《天津条约》
1858—1860,英法联军攻至北京,火烧圆明园,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北京条约》割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
1864年,《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割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
(3)太平天国运动
起因:列强入侵,自然灾害
经过(1851~1864):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变乱
①《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②《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人物:洪仁玕
指导思想:“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
(4)洋务运动
背景:林则徐《四洲志》“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创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创办企业:
前期军用企业: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后期民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湖北织布局与汉阳铁厂等。
(5)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大陆政策”。
过程:
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海战(邓世昌)、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
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6)义和团运动
导火索: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仇外心态、谣言、守旧势力煽动
教案事件→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
(7)八国联军侵华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英、美、法、德、俄罗斯、日本、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结果: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
①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8)戊戌变法
兴起: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发展:创办学会、学堂、报馆→建立强学会→创办《国闻报》→谭嗣同创办时务学堂
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评价:
①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历史意义:1.进步改良运动2.爱国救亡运动3.思想启蒙运动
③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9)辛亥革命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
来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内容——通过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提出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纲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秋瑾、徐锡麟领导浙皖起义。
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②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特点:群龙无首背景下,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
成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结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政体:总统制的共和政体
清朝覆灭: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
④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的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8)新文化运动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前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
后期内容: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五四运动
导火索: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①第一阶段:北京,学生;②第二阶段:上海,工人。
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成立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共产国际的帮助。
②中共一大
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
内容: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1922年,上海
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方向。
(3)北伐战争(1926年-1927年)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吴佩孚(湖南、湖北)、孙传芳(江西、福建、浙江)、张作霖(山东、北京、东北)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4)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6)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内容:党指挥枪、党建连上、官兵平等、
(7)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8)九一八事变(沈阳事变):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
(9)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逼蒋抗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10)台儿庄战役:1938.3.6-1938.4.15,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11)百团大战: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发生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12)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以胜利告终。
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在大会上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3)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
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14)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中国现代史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意义:①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②保卫了朝鲜独立和中国安全。
(2)三大改造
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
②手工业:与农业大致相同。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基本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商业工作等问题。会上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宣布1958年要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上年钢产量翻一番。会议还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决议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并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叛党叛国,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外逃,凌晨2点25分在当时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嘎盆地贝尔赫矿区以南10公里处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
这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改革开放
①改革
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
②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3)一国两制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主张采取和平方式;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础是一个中国;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二、世界历史
(一)世界古代史
1.四大文明古国
最初的文明 |
四大文明古国 |
识记知识点 |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
古埃及 |
世界最早文字——象形文字;世界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
苏美尔文明 (两河流域) |
古巴比伦 |
楔形文字;由多个城邦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法典 |
哈拉巴文明 (印度河流域) |
古印度 |
种姓制度 阿拉伯数字 |
夏商时期 (黄河流域) |
古中国 |
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
2.古希腊
(1)梭伦改革
设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会议为常设机关,也是行政机关。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这一切为雅典的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柏拉图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
代表作:《理想国》
教育观:建立完整教育体系、唯心教学、阶段施教、提出四科等。
3.古罗马
(1)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4.西欧中世纪
(1)新航路开辟(始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世界的发现”
*原因:
①经济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经济活跃,要求扩大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掀起了前往东方发财的“寻金热”,原有的东西方交通枢纽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着,欧洲人急需开辟新航路。
*过程:
姓名 |
资助国 |
时间 |
到达地 |
迪亚士 |
葡萄牙 |
1487~1488年 |
绕过非洲最南端,并发现好望角,开辟了从欧洲到达印度洋的航路 |
哥伦布 |
西班牙 |
1492年 |
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 |
达·伽马 |
葡萄牙 |
1497~1498年 |
到达印度,开辟了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大陆的新航路 |
麦哲伦 |
西班牙 |
1519~1522年 |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 |
*影响:
①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经济开始一体化(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②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国家逐渐走上殖民掠夺的道路,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落后。
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人的发现”
*时间及地点:
①14世纪前后,开始于意大利;
②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背景: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最先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②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世界的控制。
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文艺复兴: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从两个方面,即人间和天上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①从文学艺术角度赞美和歌颂人,描绘人的本性,强调人的作用、个性的发展,反对神学、神权。(意大利“美术三杰”以人物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都以现实的人物为蓝本,不仅艺术性强,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从科学技术角度解释天体天文,揭露教会的愚民政策和荒谬说教。对课文所叙述的文艺作品、思想观点、自然科学成就,要探究其所体现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近代天文学,推翻了统治天文学界一千多年的“地心说”,是人类对天体认识的一次飞跃,促使自然科学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研究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世界近代史
1.英国革命
时间 |
1640-1688 |
根本原因 |
斯图亚特封建统治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
导火线 |
苏格兰人民起义 |
开始标志 |
1640年议会的召开 |
结束标志 |
1688年宫廷政变 |
代表人物 |
克伦威尔 |
性质 |
资产阶级革命 |
重要文献 |
《权利法案》 |
结果 |
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
特点 |
反复性、曲折性、不彻底性 |
意义 |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
2.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 |
|
领导人物 |
罗伯斯庇尔 |
|
任务 |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
经过 |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8月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1793年1月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高潮:1793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恐怖政策(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热月政变,处死罗伯斯庇尔 |
|
重要文献 |
文献 |
《人权宣言》 |
意义 |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
|
性质 |
资产阶级革命 |
|
结果 |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
|
影响 |
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影响力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
3.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性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 |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 |
||
领导人物 |
华盛顿 |
||
任务 |
脱离英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
||
经过 |
1.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2.建军:(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4.胜利:1781年英军约克镇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5.胜利原因: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有利的国际援助,大陆军的顽强作战,华盛顿的英明指导。 |
||
重要文献 |
文献 |
《独立宣言》 |
《1787年宪法》 |
意义 |
①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又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②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
内容: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
|
性质 |
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
||
结果 |
建立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 |
||
影响 |
1.实现了国家独立;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对以后欧洲及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
4.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1)战争的爆发(1861年)
原因:南(种植园经济)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不可调和。
矛盾的表现:
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
﹡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裂开的房子”指——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激化,美国面临分裂。“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美国并存的两种经济形式:半奴隶: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主经济;半自由: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林肯的主张:维护美国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希望和平解决。最终解决方式:武力;
(2)北方的胜利
战争经过:
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
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转折: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前还颁布了《宅地法》,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④1865年4月,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1865),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3)美国政府颁布了《解放宣言》和《宅地法》
(4)美国内战的意义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②1853年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并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封建幕府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世界现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巴黎和会
*背景:
一战结束后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结果:《凡尔赛和约》
*意义:①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②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以及苏俄,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2)十月革命
*背景:
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②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标志: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
*巩固:
①苏俄同德、奥议和,并退出了一战;
②颁布了《土地法令》
③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④1920年底,打退国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3)罗斯福新政
*背景:
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美国损失惨重;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无力扭转经济颓势;民主党人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击败胡佛,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确定企业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等,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意义: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缓和了美国社会的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第二次世界大战
(1)开罗会议
时间:1943年11月23日-26日
与会国家:中国、英国、美国
内容:
①三国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
②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日本将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
④在相当期间内使朝鲜自由独立;
⑤坚持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作用及意义:
①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②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③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结束战争和战后处置日本提供了依据。
(2)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年2月4日-2月11日
与会国家:美国、英国、苏联
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目的是讨论欧洲战后重组问题。
3.联合国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4月18日-24日
发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
参与国:阿富汗、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也门等。
会议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会议意义: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会议结果:《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4.冷战时期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进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非战争)的敌对行动。其最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直接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政策的原因:
①二战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称霸野心膨胀;
②苏联力量日益壮大,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激化。
“冷战”政策的表现:
①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和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通过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以达到逐步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并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包围。
两大对抗军事集团:
①1949年,以美国为主的国家成立了针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②1955年,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抗衡。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美苏)格局的局面。(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美苏争霸: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肯尼迪;苏: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修建。优势在美国)
②70年代,美:尼克松;苏:勃列日涅夫;(苏占优,1979年,出兵阿富汗。)
③80年代,美:里根;苏:戈尔巴乔夫;有限的缓和。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集权政治的失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责任编辑:江西分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