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chuan.hteacher.net 2022-03-17 14:22 四川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2)前运算阶段(2岁~7岁);(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题干中,初中阶段会出现学业成绩的明显分化是因为有些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故本题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脚手架理论。脚手架方法即改变帮助水平的技巧。在授课过程中,能力较强者(教师或能力更强的同伴)调整辅导量,以适应该学生当时的表现水平。在学生学习新内容时,能力较强者可以采用指导教学。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指导相应减少。对话是实现脚手架方法的重要工具,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拥有丰富的想法,但是这些自发的想法缺乏系统性,没有章法。而技能娴熟的帮助者更为系统、逻辑性强且理性的思想则正好弥补这一点。儿童和技能娴熟的帮助者之问碰撞和对话的结果是,该儿童的想法变得更为系统,更加合平逻辑和理性。故本题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根据该理论,处在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的孩子,在为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做心理斗争,即随着他们把参考对象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与同伴是怎样的相同,同时又与别的任何人有着独特的不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题干中,通过小明思考的问题,可以看出,小明正处在这一阶段。故本题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呈现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这时的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前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题干中,“无条件刺激自动引发的反应”即“食物”引起的反应,应为无条件反射。故本题选D。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题干中,老师表扬学生,属于正强化。故本题选A。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张欣
上一篇: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题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36
下一篇: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公共基础试题5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