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河南省洛阳市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3

http://henan.hteacher.net 2023-05-12 15:46 河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吟诗者是林黛玉。

B.《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C.沈从文的《边城》充分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月下男女沟下对歌,都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纯真的美。

D.《欧也妮·葛朗台》从当时的法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充分揭露资产阶级自私和贪得无厌的剥削本性,并以欧也妮的“德行”和普遍存在的“恶癖”相对照,以寄托理想。

1.【答案】B

【解析】B项,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不是《孔乙己》。故本题选B。

2.关于上面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A.这首诗首句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的特点——兰草迎春,生机勃勃。

B.这首诗首句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桂”的特点——桂花在秋,洁净清雅。

C.全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

D.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2.【答案】C

【解析】C项,“全诗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述错误,应该是比兴。用兰花和桂花托出诗人吟咏君子品性的本意。本诗大意:春天里的幽兰枝叶茂盛,秋天里的桂花晶莹洁净。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故本题选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是 何况 名誉

C.国事 何况 名誉 D.国事 况且 荣誉

3.【答案】B

【解析】第一个空,“国事”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国家大事;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项。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商量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所以第一个空应填“国是”,由此可排除C、D选项;第二个空,“况且”有“而且”“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经常和“也”“还”“又”配合使用。“何况”也有补充说明理由的意思,这一点和“况且”大体相似,“何况”还有表示进一层,带前后对比意味,有反问语气。由此可知第二个空应填“何况”,由此可排除A项。第三个空,“荣誉”是一定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名誉”是对特定的公民和法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价。语句强调的是“国人人格价值受到损失”,所以第三个空应填“名誉”。故本题选B。

4.下列匹配错误的一项是( )。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杜牧《咏史》

4.【答案】D

【解析】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咏史》,诗句大意: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故本题选D。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是( )。

A.语文知识的综合利用 B.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C.文学知识的条理化 D.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5.【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C项,“文学知识的条理化”不属于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它的学习内容是灵活的,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自由选择学习课题。它的学习方法也是灵活的,即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去观察,去调查,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故本题选C。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考试公告

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职位表

教师招聘报名时间

责任编辑:欣欣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更多河南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河南省洛阳市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24河南省洛阳市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23河南省洛阳市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22河南省洛阳市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21河南省洛阳市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20河南省洛阳市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19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