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教师招聘考试班杜拉考点梳理

http://liaoning.hteacher.net 2023-07-04 17:08 辽宁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班杜拉,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影响波及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

1925年阿尔伯特·班杜拉出生于加拿大的艾伯特省的蒙达,他在加拿大一个小的农业社区成长,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衣阿华大学专攻心理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翌年获博士学位。后执教于斯坦福大学,1964年晋升教授。

1951 年在美国衣荷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那时,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把临床现象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加以概念化”。班杜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实验中进行,以控制决定行为的因素。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由于他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较高的声望;此后,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卓越科学奖。代表作有:《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行为改造的原理》等。。

(一)基本理论

1.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是指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充气娃娃实验)

著名心理学大师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模仿攻击充气娃娃的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视频,之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之后,将儿童带到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躲在单向玻璃后面。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为,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对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估。第二组儿童在进入房间后,攻打充气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少于第一组的儿童。

(2)观察学习的类型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观察学习可分为三类: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如幼儿的大部分模仿行为;

②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③创造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3)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①注意过程:即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过程。

②保持过程:即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③复制过程:即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④动机过程:即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二)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1.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时,班上的其他人也将花一定时间互帮互助

(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如,补习了一年语言的学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成绩标准,于是他将根据自己的成绩而对自己进行奖赏或惩罚。

2.行为的先行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即“自我效能感”。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替代经验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其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但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4.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学生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学生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5)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名言

对生活环境进行控制的努力几乎渗透于人一生中的所有行为之中,人越能够对生活中的有关事件施加影响,就越能够将自己按照自己喜爱的那样进行塑造。相反,不能对事件施加影响会对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它将滋生忧惧、冷漠和绝望。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考试公告

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职位表

教师招聘报名时间

责任编辑:云云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上一篇: 教师招聘考试桑代克

下一篇: 品德评价法

>>更多辽宁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品德评价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德育的途径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