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lin.hteacher.net 2024-07-15 10:49 吉林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章,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美风光,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方法,使一幅桂林山水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重点突出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畅游在这样的山水相依相绕的美景中,不禁让人发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叹,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处于四年级,在语言的理解能力上还稍显不足,并且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对桂林山水了解比较少,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所以在体会桂林山水之美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读写“无瑕、攀登、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修辞方法的学习,能够运用其中一种修辞方法仿写一段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背面图案,并适时向学生提问这都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最后落在二十元人民币的背面,让学生猜猜这是哪里,顺势引出课题《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通过人民币导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展示祖国其他的大好河山,也为接下来的情感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 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视频,看完视频之后,初读一遍课文,并且读完之后结合视频内容用自己话说出感受。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适时评价。并且在黑板上板书出生字与字音的连线游戏,进行生字词的讲解。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并且在游戏中培养识字能力,寓学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三)深入研读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安排学生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出发,先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一幅山水相依的画面,究竟美在哪里,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勾画下来,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一起总结出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并重点分析,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并且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作者在描写这些特点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同时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学习桂林的山的特点。通过对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引出第一段,这么美的山和水,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拓展延伸
通过上面的学习,在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仿写练习。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写作规律。
(五)小结作业
课文的小结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小结作业,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知识。所以我的小结会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收获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再次描述一下桂林山水的美。最后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课后去搜集我国其他山水景区,并且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吉林教师招聘考试《声音的传播》 说课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