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uangxi.hteacher.net 2019-03-25 11:20 广西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1.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 )。
A.层次结构
B.需求结构
C.布局结构
D.专业结构
1.【答案】D。 解析:人们所学的专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结构紧密相关,故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故本题答案为D。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D.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2.【答案】A。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舒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从中说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说明了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我国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学生已经能够在PISA.测试中数学成绩领先欧美,但有些西部山区的儿童上学却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究其原因,东西部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生产力
C.民众意识
D.生产关系
3.【答案】B。 解析: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纵观历史,不难发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一致性。所以选B。
4.一般来说,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水平了,但其心理成熟程度却比成年人低,这体现了儿童发展具有(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行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答案】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两个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5.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答案】A。 解析:欲速则不达说的是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意思就是说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会好,甚至大失所望,万不可急于求成。在教育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故答案A正确。
6.(多选题)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6.【答案】ABCD。 解析:学校文化的内容包括:(1)教育的理想和追求;(2)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3)对个性的理解;(4)对学习、工作的态度;(5)对集体的看法。
7.(多选题)下列哪些现象属于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
A.盲人一般听觉敏锐
B.聪明儿童常常学习不努力
C.坚强的意志能战胜肢体残缺的困难
D.失去双手的人能用脚写字
7.【答案】ACD。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可以得到发展。题干中ACD选项均属于互补性体现。
8.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判断题)
8.【答案】√。 解析: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9.教育只能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判断题)
9.【答案】×。 解析: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恰当把握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促进儿童扬长避短。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终目的。题干中只见适应不见发展,是错误的。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消极被动的,不具有能动性。(判断题)
10.【答案】×。 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人是在实践中按照自我需要自觉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得到自身发展和提高。
责任编辑:宗美琦
上一篇: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综合试题(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