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uangdong.hteacher.net 2023-11-07 17:28 广东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孔子先验论 点明由来
性三品之说受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影响。
董仲舒——三等论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要使人养成道德品行,达到“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需要经过社会的教育。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王充——善恶中三种论
董仲舒以后,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王充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
韩愈——上中下三品论
荀悦明确提出“性三品”的概念,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与生俱”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杂而不纯。“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接于物而生”的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强调上品与下品之间不可移,同时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与“先王之教”,“ 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并以此反对佛教的灭情以见性之说。这一人性论至宋而息,但遗迹犹存,北宋李靓说:“今观退之之辨诚为得也,孟子岂能专之”(《 礼论》第六)韩愈的“性三品”说和董仲舒的一样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由此可见,从孔子先验论开始,其后荀子提出“性三品”的概念,然后董仲舒将人性论和天人感应联合以论证君权神授,再之王充根据“禀气”多少分为善中恶,最后韩愈继承荀子,将性情结合,提出性情三品说。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上一篇: 教育学知识点-“词源”知多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